市农牧局创新“四种模式”助力农村牧区“三变改革”走深走实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集体资产从沉睡中醒来,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为内容的“三变”改革既能促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又能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还能更好地把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吸附在产业链上,使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农牧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基本情况
2022年,在基本完成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我市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三变”改革,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牧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选定23个试点嘎查村因地制宜推广“一社N部”和“1+N”体系模式。同时,邀请贵州省六盘水市王奇兵老师、“三农”专家卢水生教授以及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学院刘博男副校长等进行“三变”改革讲解及培训指导10余次,培训农牧民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0余份,开展基层业务指导50余次,现场解答农牧民实际问题200余条,进一步加大“三变”改革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嘎查村集体、农牧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3年,继续选定31个嘎查村试点开展农村牧区“三变”改革工作。
二、主要模式
(一)资源开发利用型。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通过盘活集体各种资源,特别是针对国土“三调”新增耕地、未发包土地、“四荒”地、养殖水面等资源,采取集体自主开发经营,或转包、出租、入股、公开招标等方式,发展种养业或设施农业、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股分红。
以乌审旗乌审召镇巴嘎淖尔村为例,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巴嘎淖尔村突出农牧民主体,在“一社N部”综合体系建设中,通过个人将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和闲置房屋、资金等入股到耕地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羊产业合作社等多个职能部门,成为股东,自下而上,让村民更多参与到本村资产运行中,土地流转得租金、产业发展得资金、就业务工得薪金、扩大种植得现金,“四金”叠加得到长期财产性收入。如耕地入股合作社,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合、土地托管,转变传统观念、传统习惯和身份,实现“耕者有其股”,不但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收益分红,还可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将全村260户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与村集体同发展“双增收”,这不仅有外在、有形的联系,更有内在、无形的联结,逐步形成“无物不股、无事不股、无资不股、无人不股”格局,探索出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以“一社N部”体系建设,积势蓄力、多点发力、齐头并进,党组织更强了,闲置资源变活了,发展模式创新了,农民的腰包也更鼓了,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7万元,农民分红达165万元。
(二)集体资产盘活型。将嘎查村集体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经营性资产,包括集体兴建或购置的房屋、具有经营价值的各种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以及各级财政资金 (包括扶贫资金) 投入形成固定资产,划归嘎查村集体所有的,通过租赁、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联合经营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用于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电商、销售、生活服务等符合乡村特点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收益通过“租金+分红”“租金+工资”等方式分配到集体成员。
以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巴音布拉格村为例,通过“1+N”体系模式,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吸引本土能人回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组织村民成功注册“布拉商会”,由商会控股60%、村固定资产合股40%,形成了法人独立、董事会决议,初具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商会形成固定资产570多万元,建成办公场所1400多平方米,在伊金霍洛旗租用办公室17间。通过建立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打破了原有集体经济的封闭性,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21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15000元提高到2021年3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30万元增长到2021年200多万元。
(三)村企合作经营型。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办企业(合作社)积极整合村域内的荒地、未利用地,闲置房屋资产、设施设备等,通过招商引资,推进村企联建,合办特色种植养殖企业、加工企业等,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作用,引导农牧户到企业务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特色种植养殖,与企业签订种植订单,促进农牧户增产增收。农牧民直接持有联合企业股,按股获得分红。
以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村为例,为落实改革成效,将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同加快村级农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第一家股份经济合作社。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盘活现有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废弃耕地3300亩,并将农民承包的土地“转包”回来,实施集体经营,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折家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农家乐,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4万元。2021年,折家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明确了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的思路,以种带养、以养带加、以加带销,积极探索一条“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传统食品加工园、黑猪养殖基地、菌菇种植等特色产业。2022年折家梁村党支部赴山东、天津等地多方考察学习,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种植葵花,并建成“黑大肚原味瓜子”产业加工园区,现产品已正式投入市场。依托折家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源优势,折家梁村生产了酱菜系列、瓜子、荞麦奶酥饼等产品,并成立了“泊江海”“黑大肚”“国菜三宝”等特色品牌,为折家梁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了新路径。
(四)“统种共富”型。通过党组织领办,成立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亩计股。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地集中连片整合,统一生产经营,开展“五统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与企业签订订单、统一销售产品)服务, 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获得收益按“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等方式给农民分配。
以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为例,在推进土地合作经营的进程中,形成了官牛犋社“入股分红”土地合作经营模式。2019年,在社党小组的组织下,社员全部自愿将耕地入股成立土地合作社,对全社土地进行整合统一经营,并采取成本共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经营方式规模化种植。村集体将扶贫资金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入股合作社,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并在年底进行保本分红。合作社积极协调企业和农户,通过订单合作,由企业负责产品回收并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支持,合作社成立由5人组成的社管会负责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购销,这样既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又可以实现科学种植、高效管理,社员按照股份份额承担生产管理费用,年底全体社员按股分红。2022年,全社种植大玉米600亩、收益72.3万元,种植青贮玉米2200亩、收益549.6万元,种植贝贝南瓜70亩、收益18.32万元,向外流转土地389亩、收益38.9万元。除此之外,农业保险赔款7.98万元、玉米种植补贴13万元,全年总收入640.73万元,比上年度增收17.9%,各项开支费用共计124.03万元,人均收入18000元,比上年度增收22.4%。
三、工作成效
(一)基层党组织全面建强。农村牧区“三变”改革把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吸附在产业链上,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总量、增收益”、农牧民“增红利”,党组织说话更加有人听了、办事更加有人跟了。2022年,全市735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23个“三变”改革试点嘎查村,以股权方式盘活土地资源4.6万亩,盘活资产3339万元,盘活资金2969万元,农牧户获得分红932万元。“三变”改革不仅让农牧民尝到了甜头,更锤炼了干部工作作风,提升了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牧民通过保“租金”、拿“薪金”、分“股金”,有效解决了“增收渠道单一”“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2022年,全市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50万亩,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34元,同比增长7.0%,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发展。
(三)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三变”改革统一了农牧民的思想和行动,让农牧民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合作发展,农牧民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更加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日益提升。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