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乐巴雅尔:用“朽木废石”雕出“新生”
一家文印店,摆满工艺品?
走进杭锦旗巴拉贡镇的一家文印店内,20多平方米的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制作精美、极具特色、形状各异的石雕、木雕,有沙漠玫瑰石、霸王根雕等,玻璃展柜里放满了不同材质样式的串珠、鼻烟壶等,和招牌比起来,这里更像一个博物馆。
店主名叫呼格吉乐巴雅尔,是巴拉贡镇乌吉尔嘎查人,现年47岁。2009年因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离开放牧生活的草场,搬到镇区开启了从放牧到定居的新生活。为了维持生活夫妇两人开了一家图文印刷店,一开就是十几年。
闲暇之余,呼格吉乐巴雅尔喜欢雕刻些小玩意儿,没有任何基础的他凭借着一股子热爱和丰富的想象力,做出来的根雕作品也是有模有样。2018年他决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工作事业,他利用店内一部分空间来经营自己的作品,并通过在东胜、康巴什等地摆地摊、朋友圈发布信息的方式宣传售卖自己的作品,逐渐小有名气。
地上没人要的朽木,戈壁滩里的废石都是呼格吉乐巴雅尔的原材料。“雕琢一件作品从选料、构思、切料、粗雕、精雕、打磨、抛光、打蜡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十分的细心和耐心,每件作品都必须纯手工创作,造型简单的一天可以做一两件,复杂的一件需要做好几天,雕刻出一件作品经常腰酸背痛,但只要看到成型的作品,再累我也高兴。”呼格吉乐巴雅尔说。
从单纯的热爱,到把热爱变成职业,再到长期坚守,呼格吉乐巴雅尔一步步走进了雕刻的艺术世界,将自己心血倾注在木头、石头之中。如今,有不少人向他约根雕、石雕等艺术品,定制蒙古炕桌,他雕琢出来的手串、项链、根雕摆件等工艺品已有几百件,深受大家的青睐。除了是手工艺人、店铺老板,呼格吉乐巴雅尔还有一个身份是“生态转移牧民”。
为了解决生态问题,更好地保障农牧民安居乐业,拓宽致富道路。2007年至2008年,巴拉贡镇对1216.1平方公里草牧场退化、沙化比较严重地区实施整体退出项目。巴音恩格尔嘎查、乌吉尔嘎查567户1598人从牧区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搬迁到近水靠路有电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区域,转移农牧民们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长远发展有了奔头。
提起生态搬迁,呼格吉乐巴雅尔说,“当时只想着那里气候环境恶劣,搬出来可能会好一些,心里也没底。搬出来后,通过党员干部入户宣讲、电视、手机网络等途径,我知道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具体要求,特别是学习了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讲话,更使我明白了搬迁的目的,身上的责任。现在回到搬迁地,看到草原越来越绿、风沙越来越少,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搬出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生活有了基础保障,我也靠自己的双手收获了一份稳定较高的收入。下一步,我想要打造一处小展厅,放置自己的作品,同时,想尝试利用网络宣传出售自己的作品。”
近年来,巴拉贡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心关注转移农牧民生产生活,从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环境营造、办好实事等方面着手,全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今年,实施乌吉尔嘎查6万亩草牧场改良项目,投入130余万元对移民小区环境、路面、供暖管网等进行提升改造,镇村道路、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硬件水平和文化活动、为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全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转移牧民发展持续向好。
呼格吉乐巴雅尔只是巴拉贡镇保护生态、转型发展,立足资源、多元增收的一个生动缩影,这里还有许多人,在生态搬迁后,凭借自己的双手刺、织、雕出来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这些朴实的民族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蒙古族文化之美,更展示了牧民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之美、为永续发展守护草原生态环境之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原先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装,而他们也凭借自己的双手也创造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贺炫凯 通讯员:郭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