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库布其

来源:鄂尔多斯发布  编辑:许燕梅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7日11:07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总是有一种精神的支撑与驱动,在不断创造历史和奇迹。

“大漠浩瀚,亘古无路,辟沙成途,为历代之期盼……”“筑路之难,弗若治沙之艰,七旬老翁至丫丫幼童,万余农民、牧民、干部、职工,两度寒暑,四进大沙,撇家业,耐饥渴,披星戴月,露宿风餐,终成绿色长廊。”上世纪末,13万杭锦各族人民用血汗修筑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穿沙公路”,更收获了一种“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不怕困难,敢于作为;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精神内涵,成为杭锦旗推动民族地区加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一大精神动力。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杭锦旗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青山绿水的底色和农牧民幸福生活的喜色,绘就了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美丽画卷。

老劳模的幸福生活

今年55岁的乌日根达来, 一个出生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中年蒙古族汉子。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图片

▲乌日根达来驾着自家机械收割牧草。

“穿沙公路修通前,我家附近全是明沙,没有路,出行全靠骆驼。那时,由于只会说蒙古语,与外界交流困难。所以,对外面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直到穿沙公路建成通车,知道的事多了,日子过得一年赛过一年。”乌日根达来介绍说。

采访乌日根达来前,记者了解到,1999年秋,乌日根达来接受《鄂尔多斯日报》记者采访时,不通国家通用语言,与记者无法交流。采访他的记者曾说,当时乌日根达来是一个一直生活在沙漠里的普通牧民,基本与外界没什么往来。虽有随行者翻译,可也少了许多与采访对象直接交流而带来的启发与灵感。此次采访,来的路上记者也很是担心。没想到采访中,不但与之语言交流不成问题,而且思维与主动性也非常活跃。“现在我与外人交流语言不成问题;无线网、智能监控、智能电暖气炉等科技设备都用上了,牛羊饮水槽水量多少用手机就能操控。经营我家10000亩草场和100多头牛、150多只羊,全用机械,我一个人就全干了。余出好多时间还不误在外面做绿化营生挣钱,一年下来收入100多万元。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一辈子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牧民的好。”乌日根达来满脸幸福。

人是在对外部世界不断了解认知中,得以进步发展。而与外部世界维持关系,一靠语言,二靠行为,两者不可或缺。对于从小生活在大漠里的乌日根达来,穿沙公路打开了他的眼界和见识,更加让他身受党和政府带来的发展红利,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与幸福。

蒙古族岳父与汉族女婿

共谋养羊“大业”

白音道尔计,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当年几万人在大沙里栽沙障、种树、修路,那种场面和人们的干劲让我这个当过兵的人就像又回到了部队。”白音道尔计回忆起当年还是显得那么兴奋。

在穿沙精神的影响下,当时,白音道尔计承包了9000亩草场,大面积种植沙枣、柠条、羊柴等沙地植物,同时,种植了大量甘草。经过近20年的努力,白音道尔计的草场变绿了,明沙不见了,生态改善了,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了“绿色银行”。

“当年,那么多人不要回报,不怕苦,不怕累,修这条路为什么?就是要我们这些牧家过上好日子。现在草场好,日子好,养殖技术先进。今年,让女婿回来和我一起搞养殖,要把羊养到1000只以上。”白音道尔计谈着自己的发展目标。

图片

▲李磊对自家的养羊产业充满信心。

说起他的汉族女婿李磊与女儿乌林花的相识结合,与穿沙公路的建成有着剪不断的联系。2005年,家住达拉特旗的李磊在穿沙公路边的一家化工企业打工。因穿沙公路修通后的便利,乌林花也走出大漠跟着父亲做甘草收购生意。在此期间,两人在穿沙公路边的盐海子相识。“如果没有穿沙公路,我不可能来这里上班,更不可能认识我媳妇。”李磊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前几年在旗里(锡尼镇)开烧烤店,收入也还可以。今年,岳父和我说他想扩大养羊规模,需要人手。看着老人年岁大了,而且现在的政策好,自家草场条件也好。于是我就关掉烧烤店,回来和岳父一起养羊。”记者问:“你一个八零后,愿意干这营生?”李磊回答说:“岳父把草场经营得越来越好,扶持农牧民发展的政策也越来越好。只要有当年修路时不怕苦累的精神,我觉得,和岳父一起搞养殖大有可为,将来的日子肯定更美好。”

昔日的黄沙被绿油油的柠条铺染,杨柴绽放着红色的花朵,沙下甘草成了“绿色银行”……一年20多万元的稳定纯收入未能让白音道尔计满足,他要和女婿从这大漠里淘更多的金。

大漠玫瑰“花姐”

“二十年前,我真的是恨这个地方,咋能生活在这个地方呢。羡慕人家的家乡有路有电,我这个家乡一年四季风沙把人害得过不成个好日子,这个家乡不好。”敖特更花最初对家乡、对沙漠充满了厌恶。而现在,植树造林建设家乡成就了敖特更花的事业。

图片

▲敖特更花和她的治沙民工联队在通辽市种植药材。

敖特更花,蒙古族,中共党员,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治沙民工联队队长,神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内蒙古花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2018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敖特更花对家乡和沙漠认识的改变,是从“穿沙公路”的建设开始转变。“1997年,旗里说要在沙里种树治沙修路,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坏了。但世代生活在沙漠里的牧民们,都不太相信能在这大沙里种活树、修通路。”敖特更花回忆道:“虽然心里有疑惑,但大家都认为这是为咱牧民家做好事。于是,背着自备的干粮和水冲进沙漠,义务栽沙障、栽沙柳。饿了凉水就方便面、干饼子,累了在沙窝窝里蜷缩一会儿。两年多的苦干,看到沙控制住了,成活的树越来越多,路一段一段修成,大家高兴坏了。”据敖特更花回忆,这场修路治沙会战中,有父子兵、夫妻兵、兄弟兵、全家兵、三代同堂兵……上万人在库布其沙漠中,老人妇女摆麦秸、青年男女搞运输,风餐露宿,你追我赶。当地的老人们说,这种场面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见过,这是他们第二次见到这样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做事情。

从穿沙公路的修建中,敖特更花认识到“治沙是事业,治沙能致富。”2007年,敖特更花成为治沙民工联队队长,开始了她的治沙致富事业。她在库布其沙漠最大的沙丘里种树;她带着村里生活困难的农民到通辽市开鲁县辣椒铺嘎查种甘草、款冬花等药材;她带着联队兄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承包绿化项目;到西藏山南开展苜蓿种植项目……看着种的树活了,跟着自己干活的兄弟姊妹富裕了,家乡的生态环境好了,她感慨道:“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深感绿水青山带给农牧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将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从库布其到新疆塔克拉玛干、西藏山南、通辽开鲁县……敖特更花不仅在植树治沙,更是在播撒着守望相助、各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挚爱。

大漠里的牧民新村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个被称为沙漠绿洲的旅游景区——七星湖,在景区里有个“牧民新村”。

图片

▲牧民新村

2006年,在杭锦旗委、政府政策性引导下,道图嘎查党支部与亿利资源集团合作,采取“牧民出租沙漠、企业投资建设”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将分散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的2个自然社36户156名牧民集中聚居起来,为每户牧民建设了106平方米的住房,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彻底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依托七星湖景区,引导牧民大力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

“牧民新村”营运至今,36户村民相帮互助,有活一起干,有生意一起做。目前,新村共有牧家乐13家、民宿20家,便民连锁超市2家;各色旅游服务项目12家。年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每户牧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人气越来越旺、生意越来越火。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杭锦旗成功创建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据统计,截至目前,杭锦旗有5人分别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6个单位分别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34个单位分别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2个嘎查村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民族村寨,建成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如今,杭锦旗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念正深深融入杭锦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不断成为建设“生态、自信、文明、和谐”杭锦旗的强大力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杭锦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尚铁兵、李昱锝、郭娜

[手机扫一扫]

首页底部 -鄂尔多斯新闻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信息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