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树,叫个啥名儿更好呢?

——鄂尔多斯文化杂谈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李美莹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0日10:49  

在毛乌素沙地,有一种形态很特殊的柳树,它被人为截断树冠,之后,茬口萌发新枝,渐渐发展为郁郁葱葱一簇、一蓬,不断抽枝散叶,不用几年,便茂盛成一方绿荫,几棵连缀,就是一片小小树林。

于之,有很多种叫法。

有叫“旱柳”的,当然是根据耐旱的习性命名。由于特殊的处理,使它能够在大漠中扎下深根,无需多少雨露即可成长。

有叫“蓬头柳”的,自是以外观得名。看看那矮壮主干上的蓬蓬松松枝条,不就是时不时会流行一下的“爆炸头”的做派吗?

有叫“昂柳”的,大概是取其在残酷的自然条件下,仍旧盎然挺立,那树形姿态,令人一望而敬意由生,很是励志。

有叫“子母柳”的,寓意母干孕育繁多子枝,生生不息。多了一些艺术气息,赋予了这种活物以生动的感情。

也有叫“砍头柳”的。

中国古人创造了一种采伐利用树木的方法,为“头木作业法”。南方如云南省西双版纳,主要用于铁刀木,北方地区主要用于萌枝能力突出的柳树。方法是在树木长到两米左右时,截头平茬,来年断面上萌发新枝,通过“疏条”,形成多冠树干。当枝条长到一定规格时,全部采伐,如此周而复始,一次栽植,永续利用。

在毛乌素沙地生活的农牧民,每逢秋天,都有一项必做的劳作,称为“kuo树”。腿脚不便的在树下,身手灵活的则纷纷攀上树干,用镰刀或长柄铲砍、削、捅下细枝——这些,特别是柳树的嫩枝嫩叶,可是羊儿最喜欢的好吃食。

枝条的用途还有很多。粗一点的可以做铁锹铁镐的木把、立围栅圈养牛羊,细一点的可以拿来编箩筐簸箕等。随着树龄的增长和树干的加粗,枝条逐渐增多,有十多条到几十条。约七八年时,枝条成长到足以支撑相当重量,便成为宝贵的建材——椽子,起房盖屋必不可少,由此,又有名曰“椽子柳”“截椽柳”。

因为长久的陪伴,因为爱与需要,人们给了这种柳树这么多称谓。或强调习性和外观,或强调精神和感情,或非常实际地说明用途,都有道理。

不过,我最中意的是另一个:崛椽柳。

柳,有“留”意,也被称为“留树”,古诗中,常常有诸如依依不舍、折枝送别之类吟咏,但毛乌素的柳,却为“留树”作出格局很大的不同注解:取材而不伐林,既造福当下,又为后人留下绿色荫佑。大漠中,草木成活不容易,一棵树,能成荫、成材不容易。崛椽柳,根须牢牢盘踞地下,顶得住狂风,固定大漠流沙,既源源不断奉献鲜活枝叶,又为人撑起遮风挡雨的家园。更重要的,还能长葆活力、久驻大漠,确实为“留树”的高妙手法和境界。

椽,比之柱、梁、檩,只是屋面基层的最底层构件,虽不显眼不张扬,却实在不可或缺。就如我们干的每一项事业,需要有人领头,也需要每个“普通一员”的共同努力。而今,对毛乌素来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保护治理生态。经过一代又一代追绿者的不懈坚持,风沙不再肆虐,绿色延伸铺展,造就了一个有关生态改善的毛乌素奇迹。这奇迹,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一点一滴的汗水滋养润泽而生,他们,也如屋中的“椽”,不显眼不张扬,经年累月无声付出,以持久的顽强造就了泽被子孙的福祉。

崛,正是对毛乌素柳和毛乌素人品质风格的生动刻画。他们,在困顿中坚忍不拔,他们有昂然向上的不屈意志,也不乏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生命力因为二者的共同作用而旺盛崛起。崛椽,点明了毛乌素柳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也让它的风骨因“崛”而动感鲜活、直击人心。这样的文字组合,对一棵历经风雨沧桑的树,确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概括。窃以为,这棵树,就叫“崛椽柳”最好——因为,从这棵树,我们看到了一种有代表性的美好意象,这美,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不是为了张扬个性,更不是取悦于这个世界。它是一种生活常态的展示,也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绽放。

想到毛乌素,想到崛椽柳。从某种意义上讲,毛乌素的绿色奇迹,从崛椽柳身上,可以得到既具象又深刻的诠释。我们在展示绿染毛乌素的不凡历程和肇因时,应该让崛椽柳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出场。(马利军

[手机扫一扫]

首页底部 -鄂尔多斯新闻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信息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