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娃迪:
蒙古族传统制墨工艺守护者
苏娃迪老人精心制墨
蒙古族传统制墨工艺是鄂尔多斯草原特有的一门传统技艺,在鄂托克旗,苏娃迪等人一直在保护和传承着这门技艺。
苏娃迪今年71岁,从小跟随家族学习蒙、汉、藏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草原上的墨是个稀缺品,苏娃迪的曾祖父达西斯仁,通过学习汉族制墨方法,结合实际研究出了独特的制墨技艺。
“当时的笔墨几乎都是自己做。把烟囱里的烟末,还有牛皮胶、香料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捣,捣完以后,用模具压,压好放在通风的阴凉处,干了就是砚台上的墨,就可以用了。”苏娃迪说。
蒙古族传统制墨方法沿用了汉族制墨的基本方法,根据游牧民族特点,就地取材制墨,采用松枝烧烟、筛烟、溶胶、杵捣等诸多工艺。所呈现的特点为墨浓黑而无光,质地细腻易磨。墨块颜色光亮、气味芳香,长期保存不变质。
苏娃迪说:“比起现代的制墨工艺来说是比较差的。但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这个墨能长时间存放,不变色。”
如今,墨已不是稀缺品。但传统制墨技艺却濒临失传。2017年,蒙古族传统制墨工艺进入我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苏娃迪通过文学创作,也在不断推广这门技艺。
本报通讯员 张瑞 贺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