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为乡村振兴“铸魂”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持续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文明乡风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在达拉特旗林原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全国文明村镇”的牌匾格外显眼。村域内交通便利、土地平整,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乡村旅游、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优越,村里的干部介绍,林原村荣获全区优秀村规民约,建立“一组两会”协商议事体系,通过“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治”的方式,切实打通了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鄂托克旗碱柜村村委会里,村主任李子亮正在组织村委班子、村代表们评议村里红灰黑榜的上榜名单。“红灰黑榜挂在村里或许并不起眼,但在村民心中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通过红榜表扬先进的户子、通过灰榜和黑榜激励警示落后的户子,从而培育村民们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风尚。”村主任李子亮说。
“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扭转了村里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东胜区灶火壕村村民高秀梅说。
“我们村在开展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修订工作中,围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主题,广泛听取村情民意,确保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村民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让“一约四会”真正走进村民心里。”驻村第一书记张龙说。如今,像灶火壕村一样,全市的农村牧区持续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重点领域问题专项治理,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乡镇,文明乡风从一处美到一片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明村镇534个,其中国家级文明村镇16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78个、市级文明村镇127个、旗县级文明村镇313个。这些文明村镇是农牧民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之乡、共享文明之果的丰硕成果。
文化惠民 从外在美到内涵美
文明村镇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依托财政支持建设百姓大舞台、民族广场、民族文化展示馆、诚信文化墙等,以特色文化带动乡风文明。建成苏木乡镇(街道)文化馆78个,嘎查村(社区)服务点733个。围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我们的中国梦”等主题,举办惠及农牧民的文化文艺活动832场,参与观众约169万人次。常态化开展乌兰牧骑“送欢乐、送文明”“乌兰牧骑千场惠民演出、百场调演展演”等线上线下惠民演出活动1820场次,服务农牧民超过80万人次。积极发挥各级文化单位服务基层作用,乌审旗文化馆、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乌审旗图克镇黄陶勒盖嘎查草原书屋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获奖数量居于全区之首;14家单位获评全区第五届、第六届“双服务”先进集体;2022年11个文化户被自治区评为全区农村牧区示范文化户。
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
凝聚志愿力量,引领文明风尚。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红褂褂”志愿服务新品牌,为农牧民办实事、解难题。组建志愿服务队3986支,帮助农牧民种玉米、铺滴灌、剪羊毛,让“邻帮邻”“手牵手”在群众中蔚然成风。在全市735个嘎查村推进“一约四会”制度,机构、职责和工作流程全部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出台《今后五年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思路和措施》,每年兑现500万元乡风文明以奖代投专项资金,累计建设高标准示范嘎查村175个,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常态化开展婚丧嫁娶服务、邻里互助、道德评议等活动。开展各类道德评议活动1500余场,评比好媳妇、好婆婆、干净人家等7500余人(户),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5万余户,建设新风尚宴会厅27个,善行义举榜787个,形成了村比村、户看户,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此外,全市还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有线电视网、电话网和互联网“村村通”,让更多群众受益,不断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郭晴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