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累 诺言不改
从“万元户”到肩负100多万的债,从天降霹雳到风和日丽,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红旗村纪万祥老人信守承诺的事迹一直流传着。
2005年,纪万祥发现了儿子开始躲着不回家,但当时他以为儿子只是在外面干活太忙,顾不上回家。直到2012年,追债的人坐在家里不走,纪万祥才发现问题严重了。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儿子才承认自己在外面欠了100多万的债务,其中很多还是高利贷。
那天,纪万祥像被人打了一记重棒一样,根本接受不了现实。虽说儿子读书不用功,早早就辍学回家,但很有“苦水”,家里的活从来都是拣最重的干。早在上世纪90年代,纪万祥就给儿子买了四轮车,托亲戚为他在陕西榆林找了一份拉土方的活干,收入一直很好。
说起纪万祥,红旗村周围三村五里的人们都得竖个大拇指,不光因为这个人是个“硬骨头”,还是创造了红旗村多个第一的“活泛人”。在纪万祥的家里,至今保留着一个长约五寸、宽约三寸的小牌匾,上面写着“三结合户”几个红字,括弧里的“发展经济、勤劳致富、文明幸福”是最好的注脚。
1974年,纪万祥从祖籍陕西榆林移民到乌兰陶勒盖镇的红旗村。随后,他像大多农人一样生儿育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商机。红旗村及周围很多农家都养羊,纪万祥成了村里第一个倒腾羊绒的生意人。为了节省成本,纪万祥走村串户收羊绒,都是靠着一双脚,再一麻袋一麻袋地背着卖出去,挣中间的差价。1992年时,纪万祥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万元户”,3万元的存款是很多农家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一年,纪万祥家一帆风顺,在村里第一个盖了“一进三开”的房子,同时盖了新的灶房、凉房、库房,还给21岁的儿子娶妻成家,给儿子买了当时农村的“大型机械”四轮车。
2012年,时隔20年后,100多万元的债务,即使纪万祥再是个“活泛人”,这对他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在儿子懊悔的哭泣声中,纪万祥还是接受了现实。宽慰过大哭了一夜的妻子,天明后,这位农村老人毅然将债务一肩扛起:“我不想给孩子落下坏名声,儿子还要做人处事,这100万我们一定要还!”
之后,纪万祥在好话说尽的同时,便是挣钱、筹钱。100多万元的账,纪万祥没有一点记录。他说:“我不识字,他们都是拿着条子来,给我条子,说多少,我就还给他们多少。”
2012年,纪万祥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悉数拿出,又卖了一些牲口和粮食,一下子就还了近20万元。之后,每年秋收后或是仔猪出栏时,都是纪万祥肩上的负担又减轻一点的时候。艰辛没有压倒这位“硬骨头”的老人,这个家正在一点一点地恢复着往日的生气。
“不看前半辈子雨水,要看后半辈子收成。”这些年来,纪万祥总是拿这句老话来宽慰自己。村里很多和纪万祥同龄的人都不再干农活了,但纪万祥和老伴每年都要耕种30多亩的水地,还要喂养家里的牲畜。儿子争气便是纪万祥最开心的事,他说:“现在儿子知道后悔了,改了错,我这个父亲身子骨还好着呢,就得替他承担起来!”现在,纪万祥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打工,每年也能收入七八万元。
债还得差不多了,儿子踏踏实实地干活,孙子也长大了,这个家在经历了一番风雨后,终于风和日丽了。“再辛苦一点,我相信日子肯定会好过的。”纪万祥一直都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付出的辛苦都值得。
“这100万我们一定要还!”这掷地有声的承诺究竟饱含了多少心酸苦累?又蕴含了多少岁月风霜?但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老人把“信守承诺”这个人生信条,一点一滴实践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更深深地镌刻在了儿孙们的人生里。 市文明办供稿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