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旗“非遗”传习室即将投入使用
近日,鄂托克旗文化馆倾力打造的全旗“非遗”传习室基本完工。传习室位于鄂托克旗文化馆二楼,包括民族服饰、头饰、刺绣与马海、马具、皮艺、石雕、剪纸等8个门类,占地约 1000 平方米。目前,传习室已经邀请了全旗17名相应领域的传承人陆续进驻,预计未来可最大容纳200多人在此参观、学习及交流。
据了解,鄂托克旗文化馆二楼原本为展览室、办公室及储备室等。为进一步推进当地“非遗”资源更好地传承,旗文化和旅游局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于2020年12月决定动工将其整合成专门的“非遗”传习工作室,此举获得了“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改造后的“非遗”传习室窗明几净、分区合理、风格雅致,并且在精简节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活动场地的有效利用。
在每间传习室门口的墙上都配置了崭新的液晶电视,以更好地向来此参观的群众介绍相应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情况。在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便于群众能够有效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目前,鄂托克旗共有136项非遗资源列入了自治区、市及旗一级的保护名录。“十三五”以来,鄂托克旗政府从组织领导、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普查登记、宣传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全旗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据鄂尔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长乌云特古斯介绍,截至目前,鄂托克旗共收录了有关非遗资源的文字记录1500页40余万字、照片3904张、音频5244分钟、视频5004分钟、原始影像磁带164盒。已建成原生态鄂尔多斯乃日、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文书法、蒙古族三弦等4家非遗传习所,平均每年开展培训500多人次,举办各类非遗展览不少于50场次,全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据了解,目前,鄂托克旗共有各类纳入保护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124人,其技艺传承工作大多是在传承人家中进行,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相对集中固定的工作场所。拥有一方小小的专属工作间一直是传承人的梦想和呼唤。此次传习室的打造正是对他们呼声的积极回应和最好礼物。传习室的初步打造,仅仅是第一步,未来该旗还将进一步跟进,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将这里打造成为集知识普及、作品展示、文化教育及技艺培训为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的多功能窗口。 (曹海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