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荒漠变绿洲 日子有奔头
昔日的毛乌素,黄沙漫天,茫茫大漠逼迫百姓“沙进人退”,这已成为乌审旗农牧民挥之不去的记忆。
多年来,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人们坚持与荒漠化做斗争,“向沙地要草、要水、要树”。治沙数十载,从“前挡后拉”种植沙蒿,到飞播造林铺开绿毯,再到今天,鄂尔多斯境内毛乌素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淳朴勤劳的乌审旗农牧民在黄沙中踩下坚实的绿色脚印。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秋日午后,行走在乌审旗境内的公路上,放眼望去,林木葱茏。从高空俯瞰,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衣”。难以想象,之前这里曾黄风肆虐、沙丘绵延,寸草不生、无人居住。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乌审人,用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创造“荒漠变绿洲”生态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利在长远”的“乌审精神”。
“狂风起,沙粒飞,一夜之间,门被沙丘埋了。”今年52岁的苏雅拉巴雅尔是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站长。在他的印象里,治沙前最深的记忆就是漫天风沙。“为了生存,治沙是头等大事!”转机从种树开始,苏雅拉巴雅尔见证、参与了乌审旗的种树历程。
“开始栽树时没路、没水,得把一天吃的干粮备足了才能去造林,连饭都吃不上。后来就在沙地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灶,中午做饭吃,有的时候,刚做好的一锅饭,一阵大风过后,饭里全是沙子,大家也就那样都吃了。”苏雅拉巴雅尔向记者讲述着过去治沙的经历,“先种上一溜一溜的沙蒿,将流沙基本固定下来,再在沙蒿带中间栽植沙柳、羊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一株一株增加,一片一片延伸……”望着眼前的满目葱茏,苏雅拉巴雅尔自信满满。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林场植被覆盖度已从成立初期的27%达到了如今的95%以上,让这片不毛之地焕发出生机。
“身上穿的烂皮袄,出门一片白沙梁,一家几只黑山羊。”走进乌审旗乌审召的生态博物馆,恶劣生态状况依图可见。“艰苦奋斗是乌审召造林治沙最鲜明的精神。”1953年,十几岁的宝日勒岱在吃不饱、穿不暖、生存拮据的艰难条件下走出蒙古包,带领家乡人民踩进沙窝种树种草。“穿靴戴帽”“前挡后拉”成为当时农牧民防沙治沙的主要手段。
经过大家的努力,乌审召的绿植多了,人们防沙治沙的信心也足了。宝日勒岱说,“看见长起来的树苗,大家开始相信沙漠也是能治理的,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改善!”
走进今日的乌审召,可以看到几十年治沙造林带来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如今乌审召的植被覆盖率已达到80%,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5%。这些数据,就是一部乌审旗的治沙史,也表明了乌审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完美蜕变。
从“防沙治沙”到“科学治沙”
今年59岁的刘虎荣站在林地的瞭望台上,环顾四周,绿意延展。40年来,这片处于毛乌素沙地中心的地方在以他为代表的护林员的坚守下,不断发生着改变。
1980年,刘虎荣高中毕业后被分到治沙站,从此开启了他的治沙造林道路。“刚来到治沙站的时候,这里基本都是沙漠,沙丘一个接一个,宛如一个个‘沙漠骆驼’,连绵不断。”刘虎荣告诉记者,自己刚来的时候,就参与到种树,那会儿种的主要树种就是沙柳、羊柴、榆树等。“治沙造林不能蛮干,得依靠科学技术”,刘虎荣说这是前任治沙站站长奇云山经常和他们说的一句话。据刘虎荣介绍,奇云山是部队转业过来的,因此他有着与传统做法截然不同的治沙逻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还得发动全社会参与进来。”在老站长的带领下,大家都积极投入到治沙的队伍当中。先设沙障、后种树,先在水分好点的低洼地种植,然后慢慢的、一年一年的把植被推向沙丘。
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成立于1975年,总经营面积8.1万亩。乌兰陶勒盖镇原地貌主要以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及固定沙地为主,伴有部分盐渍化滩地。刘虎荣表示,40多年来,历任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站长一直致力于毛乌素沙地防治工作,在沙地植树造林、沙地生态环境改善、沙地小流域综合治理、优良固沙植物选育、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成功推广沙障及人工造林治理、高标准网格状立式沙障治理、沙障及种子撒播治理、乔灌混交治理等7种治沙模式。目前,治沙站林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这个是植物枝干液流测量仪,用于测量每小时内,枝条水分的流量;这个是地下水位计,可以测量土壤不同层次的水分缺失情况……”自治区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洪光宇向记者介绍着这些安装在林地里的仪器,通过这些仪器,可以为治沙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树种的结构优化提供科研的基础数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沙治沙,光有信心有决心、不怕苦不怕累还不行,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社会人士多方合力的同时,还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洪光宇表示,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以及科学系统的治理模式与治沙技术,毛乌素在沙地治理中走过弯路。几十年来与风沙斗智斗勇,广大治沙人逐渐摸清了沙地的“脾性”。如今,乌审旗人民找到了一条战略合理、战术有效、技术先进的科学治沙之路,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从“不毛之地”到“希望田野”
如今,毛乌素沙地已经披上绿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片片良田、果园和丰美的草场。
“这里的桃子长得大,一点农药化肥都没用过。每年的玉米、谷子收成都很好……”在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玉珍生态园内,全国治沙标兵殷玉珍领着记者边走边看。萨拉乌苏村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端,1985年,殷玉珍嫁到这里。“当时到处是大沙,方圆十几里只有我们一户人家和一棵树,我心凉的记不清哭了多少回。”从栽下第一株树苗起,她和丈夫冒着严寒酷暑,30多年来把近7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原先孤单的杨柳树,也变成拥有樟子松、圆柏、国槐、花香槐、蝴蝶槐、枣树、杏树、桃树以及羊柴、花棒、玫瑰等上百种乔灌木的植物园。她和丈夫还在林间改造出一片水浇地,种植瓜果蔬菜和小米、绿豆等杂粮。“沙地里无污染,都是绿色食品。”殷玉珍说,现在每年仅杂粮就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以前是“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现在是“林草遍地有,野兔到处跑”。殷玉珍告诉记者,她经常在“巡视”自己的林地时看到野兔、狐狸、獾子、仓鼠等动物。殷玉珍开心地说:“昔日黄沙漫漫的井背塘披上绿装,自己有了果园,建起了新房,还有了小车,日子过得好着呢。”
伴着毛乌素沙地基本消失的现实,过去的不毛之地正变成一片希望的田野。“以前,家里长草的牧场也就100多亩地,现在1000多亩牧场基本都种上了沙柳,栽上了树。”乌审召镇巴音陶勒嘎查牧民傲日格勒达来说,自己是生态环境改善最直接的受益者。放在30年前,他放羊找草一天得走五、六公里,羊还吃不饱;如今,畜草同旺,凭着家里上百只羊、10多头牛,一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有50来只羊,由于草不够吃,个个瘦得皮包骨头,一只羊最多也就30到40斤,现在草场绿了,自家的羊个个膘肥体壮,一只羊可重达80多斤。”傲日格勒达来说栽树容易保护难,他准备把草场分成几片轮牧,小规模种植玉米作饲料,不能因为眼前的牛羊放弃绿色。与傲日格勒达来一样,保护生态如今已经化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沙海变身绿洲,靠的是干部群众历年来的坚守。茫茫沙海中,一片片的樟子松苍翠挺拔,而这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已经成为乌审旗的底色。漫坡郁郁葱葱,不仅让毛乌素沙地披上了绿装,也让人们“沙里淘金”,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出“金山银山”的经济社会效益。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