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村:黄河水变富民水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三大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李美莹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4日10:04   记者:常娜

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靠什么支撑?在记者的采访中,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用实际案例给出了答案——特色产业。在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支撑下,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庄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杭锦淖尔村紧邻黄河,为黄河南灌区。母亲河宠溺着的小村庄,虽位于库布其沙漠中,却孕育出北方村庄独特的柔情和壮美。然而母亲河的“溺爱”也让该村忧患重重,村里有上千亩撂荒盐碱地。兴于水、困于水,该村因势利导,结合自身实际,以“水”为突破口,在黄河边上的小村庄默默书写着“巧借河水富村民”的大文章,“起笔”“落笔”间绘就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美丽新图景。

盐碱地C位出“稻” 实现高质量种植

杭锦淖尔村盐碱地今年有“大动作”——袁隆平院士团队在村里千亩盐碱地里种上了水稻。

曾经荒废的盐碱地,不仅种植了水稻盘活了撂荒地,而且要实现高质量种植水稻,通过引进国内最权威团队进行全程化技术指导,打造黄河沿岸盐碱地示范项目。

该村沿河地区河水浸渍严重,加之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等原因,一部分土地盐碱化严重,彻底荒废了。一年又一年,盐碱化的土地得不到缓解,利用就更无从谈起,村民们只能望“地”兴叹。

杭锦旗委、政府,该村包联驻村单位市水利局高度重视,主动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对接协调。去年10月15日好消息传来,中华拓荒人计划——杭锦旗站正式启动,同时,杭锦旗与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杭锦旗盐碱地稻作改良战略合作协议》。此后,杭锦淖尔村在原有380亩盐碱地基础上,流转村内63户农户集中连片、盐碱化较为严重的1000亩耕地,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进行统一耕种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形成今年的千亩水稻示范种植区。

秋收在望,丰年可盼。盐碱地里水稻稻穗低垂饱满,剑叶高举,灵秀、质朴,村民所有“飘着”的希冀都在这沉甸甸的稻穗中,73岁的脱贫户贾二小竖着大拇指高兴地说:“村集体整合了我的盐碱土地,再承包出去,眼看着就能见着效益了,而且通过种水稻能改良土地,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呀!”

杭锦淖尔村,黄河水默默地滋润着绵绵黄土,养育着稻麦花田,成就了千亩碱稻田。

垃圾场成富水塘 “赔本买卖”有账算

村“两委”大院的前方,曾经是一片垃圾场,在村民们眼里碍事,但是在村干部眼里是块“沉睡资源”,“我们挨着水资源,产业发展就得往‘水’上靠。”这是村“三委”班子的共识。

2019年10月,这块“沉睡资源”不再沉睡。村里打算将其打造成水产养殖厂,有了规划说干就干。首先实施鱼池路面硬化及修建防护围栏项目,项目总投资47.51万元,共建13亩养殖池,2020年5月竣工并完成首次投放养殖,给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收入。投入50万元仅仅收回5万元?这是明显的“赔本买卖”,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村干部们信心坚定:“虽然第一年收入不多,但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打开村里产业发展的思路,让更多金点子刺激村民的致富思想,探索出适合杭锦淖尔村实际情况的最优产业。”村干部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实施“村集体+专业企业+村民”的模式,让村民全程参与,以村集体为渠道、企业为活水,让技术的“富民水”源源不断流到村民心中。

在村集体水产养殖的带动下,村民们算着账,有村集体解决销售后顾之忧,养鱼虾稳赚不赔,于是水产养殖户多了起来,村里水产养殖业慢慢兴起,为传统产业转型带去一抹活力。

闲置地种上甘草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甘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治沙先锋植物。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对沙地有明显的改良作用。正常生长的甘草,每一株的绿化面积为0.1平方米。而库布其沙漠则在治沙过程中使用了新技术,让甘草横着生长。于是,一棵甘草的绿化面积从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绿化效率提高了10倍。

横着长的甘草不只是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科技手段,它们还被转化成为亿利复方甘草片、亿利复方甘草口服液、亿利甘草良咽糖等药品和保健品,构建了完整的甘草产业链。而这一产业链的产生,让杭锦淖尔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村民在治沙过程中也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生活。

“咱们就这些地,种上玉米就种不了更挣钱的东西了,要换换脑筋,原来惦记产量,现在得考虑效益。”“要脱贫致富就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这样,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步子才迈得更坚实。” 市水利局驻杭锦淖尔村第一书记郝峰、驻村扶贫的独贵塔拉镇党委组织委员崔瑞峰在和村“两委”班子商讨村里下一步发展时讲到,这番话也是该村抓实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为群众开辟致富新路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的齐心协力带动下,2019年将村集体闲置的40亩地种上甘草,依托亿利资源发展甘草育苗项目,今年村集体在原有甘草育苗项目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到60亩,预计收益20万元。

杭锦淖尔村牧民吉仁门肯家里原有3000多亩草场,由于沙化严重,2009年被列为禁牧区,一家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后来,沙地通过流转租给了亿利资源集团,自己也在集团的指导下,学会了种甘草,过去7年已累计收入近30万元,种下甜根根,拔掉穷根根,应用平移栽培法,当地农牧民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片片沙漠改造成良田,很多村民因为种植甘草过上富裕生活。

水稻发展势头强劲、种植业升级加快、水产养殖提质增效……黄河岸边的北方小村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声声在耳,杭锦淖尔村牢记谆谆教诲,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产业振兴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三大产业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3+X”工程,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村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常娜 通讯员 郝峰 

[手机扫一扫]

首页底部 -鄂尔多斯新闻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信息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